金屬不僅是工業的“基石”,更蘊藏著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度密碼。
在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的產業版圖上,一塊金屬正書寫著從“地下礦藏”到“高端制造”的故事。
2024年,陜西有色金屬集團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增幅均超10%,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比超過60%。旗下寶鈦集團鈦產品產量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累計承攬項目5萬余項;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勘探足跡遍布30余個國家;一組組數據背后,是陜西解碼金屬經濟密碼的積極實踐。
鈦產品產量全球第一 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9月23日,走進寶鈦集團,展覽館內碩大的深潛器載人艙球殼模型將時間線拉回5年前。2020年11月,裝有寶鈦研制生產的鈦合金載人球艙的“奮斗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創造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深潛器載人艙球殼
“寶鈦是全國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鈦及鈦合金研發制造企業,鈦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綜合實力居全球鈦行業前三位。”寶鈦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何聯國介紹。
從依賴耐腐蝕的化工領域,逐步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消費電子和新能源領域升級,寶鈦集團通過敏銳的市場洞察、持續的技術創新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保持了領先地位。
“進入‘十四五’以來,寶鈦集團攻克了650℃高溫鈦合金、航空用薄壁型材、大型真空自耗電弧爐和電子束冷床爐等多項‘卡脖子’技術。”寶鈦集團副總工程師、研究院院長張平輝表示。
如今,這些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3C電子等高端領域。
“目前市場上多款手機的中框及折疊屏的內襯板均已采用寶鈦生產的鈦材。”寶鈦集團銷售部主任邵軍介紹。
利用鈦材料的健康環保特性開拓民用市場、通過自主研發搶占高端工業市場、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打破國外壟斷,寶鈦集團走出了一條全方位的鈦材研發與生產之路。
各類生活用鈦用品
與此同時,在寶鈦集團,1850mm熱軋機組、帶材連續式退火爐、6300T臥式擠壓機等一批關鍵設備的投產以及眉縣產業園生產線的落成,有力增強了高端材料的供給能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內,寶鈦集團主導制定鈦標準110多項,占比高達90%;在國際,寶鈦集團代表我國主導制定的4項鈦國際標準發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鈦國際標準制定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鈦帶材料
如今,寶鈦集團以建成世界一流專業領軍企業為目標,致力于引領產業發展,為我國成為世界鈦業強國貢獻“寶鈦智慧”與“寶鈦力量”。
國內份額占八成 革新工藝引領綠色冶煉升級
從礦山到冶金,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勘院”)始終走在前列。
“我們專攻金屬鎂冶煉和加工設計以及五氧化二釩的設計。其中,金屬鎂冶煉設計市場占據國內80%以上的份額。”9月24日,西勘院冶金設計二院院長馮蕾說。
新疆哈密班超鎂業金屬豎罐還原爐
如此高額的市場占有量,來源于其依托40多年金屬鎂冶煉設計經驗、立足“產—學—研”所開發的“真空豎式還原爐”核心技術。作為第一批入駐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企業,這一革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實現能耗降低30%以上,人員需求減少50%以上,占地面積更是縮減逾六成。
在西勘院冶金設計一院,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其工業危廢處理成效已成為行業標桿。
“我們首創將富氧側吹熔煉技術應用到鋅浸出渣領域,渣中鋅、鉛、金、銀回收率均達90%以上。我院對核心設備進行升級后形成專有技術,并成功應用于其他危廢領域。”西勘院冶金設計一院相關負責人王亦男介紹。
漢中鋅業渣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項目
從金屬冶煉到工業危廢處理,創新一詞始終貫穿于西勘院,也是其最核心的特點與競爭優勢。
近年來,西勘院堅持科技創新與業務結構優化雙輪驅動,在技術研發、質量提升和人才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
“我們研發投入強度達2.47%,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目前已取得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49項,編撰專著6部。”西勘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常禮安說。
“十四五”期間,面對經濟環境變化和傳統基建收縮的挑戰,西勘院通過轉型升級和內部改革,始終保持穩步發展,四年間累計營收約180億元。
不止于立足傳統產業,如今,西勘院以國家3060“雙碳”目標為指引,聚焦綠色低碳、智慧礦山、數字化建設等領域,布局新賽道。
“基于陜西有色金屬集團豐富的釩資源優勢,我們正著力發展以安全性高、儲能時長見長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常禮安表示,為其設立的平臺公司預計今年10月份進入實質性設立階段。
深耕資源勘探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作為一支全國少數整建制保留的地勘單位,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北有色地礦集團”)立足陜西、輻射西北,開展礦產勘查開發。
自2021年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西北有色地礦集團累計實施地質勘查項目數百項,估算新增金、銅、鉛鋅、釩、鉬等各類資源量和潛在資源近千萬噸,新增礦產地50余處,為筑牢國家資源安全基石、賦能有色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近年來,西北有色地礦集團“立足秦嶺、跳出秦嶺”積極拓展青、甘、藏、滇、黔等省外市場,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牽頭設立陜西有色中亞礦產資源開發代表處,加快海外資源收儲布局。
從秦嶺深處的千米井下到中亞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查基地,西北有色地礦集團在更廣闊的空間坐標中踐行著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的使命擔當。
在鞏固主業的同時,西北有色地礦集團積極拓展工程施工板塊。權屬西北有色地礦集團工程公司憑借深厚的資質、技術優勢,成功將業務鏈延伸至文物保護和數字化應用展示等多個新興領域。
在西安含光門博物館,一段沉睡千年的夯土遺址,曾長期面臨地下水的隱秘侵蝕。2016年夏季,一場強降雨引發的管涌險情,使遺址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工程公司臨危受命,憑借專業的地質勘查與巖土工程技術,精準鎖定水源,科學實施防滲導水。
“我們以‘最小干預、不改變原狀’的文物保護原則,成功化解了這一困擾遺址多年的根本性難題,為千年文明印記筑牢了安全屏障。”西北有色地礦集團工程公司文化遺產研究院項目負責人郭利鋒說。
近年來,唐代安仁坊內的建筑基址遷移(西安太古里文物遷移項目)、彬縣大佛寺石窟巖體加固、青龍寺文物保護勘察設計、兵馬俑土隔梁加固與研究、西安城墻修繕、緬甸佛塔穩定性監測等一系列高質量文物保護項目相繼完成,西安地鐵文博展示、榆林漢畫像石數字化保護、涿州博物館文物識別及AR交互開發等文物數字化項目多點開花,工程公司走出一條從文勘、評估、保護、利用的全鏈條發展之路,成為展示陜西有色金屬集團文保產業成果的新窗口。
(原文鏈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193/11347838.html?isShare=true)